邓华临危受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军队做出了将第七舰队径直开进台湾海峡的举动,而这一行为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使得我国的安全形势面临巨大挑战。
在7月7日这一天,联合国给予了授权,准许以美国作为领头的16个国家联合起来,进而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而后这支军队开赴朝鲜进行出兵行动。
就在同一天,因朝鲜方面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毛主席把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一事委托给了周恩来总理,此次会议主要是对组建东北边防军以保卫国防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此次会议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那便是调集国防机动部队中的第13兵团以及其他相关部队,以此来组建东北边防军,以担负起相应的边防任务等。
不过在当时,13兵团的司令员乃是黄永胜。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经过考量后一致觉得,就整体素质来讲,黄永胜是比不上15兵团司令邓华的,于是他们便提出建议,希望能把邓华和黄永胜两人的任职进行对调安排。
没过多久,这一提议便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
就这样,邓华在刚刚率领15兵团完成海南岛战役之后,又一次肩负起了重要职责,挑起了沉甸甸的重任前行,继续在其肩负使命的征程上开启新的担当之旅。
邓华在出任13兵团司令之后,便立刻着手针对朝鲜战局的相关情况起草了一份报告,随后将这份报告及时地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在相关报告里,邓华明确地指出:
由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向南延伸且战线较长,而美军有着海、空军方面的优势,如此一来,美军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冒险行事的可能性便大幅提高了。很明显,仅靠朝鲜人民军相对弱小的海、空军以及后方留守的陆军,要去阻拦美国那种从两侧发动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难度极大。毕竟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颇为漫长,这也给人民军进行集中且有重点的防守造成了诸多不便。
毛主席对邓华关于朝鲜战局的见解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邓华所做的分析极具见地。
除此之外,毛主席着重向邓华指出,务必要做好打大仗的充分准备,而且要善于抓住敌人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去展开战斗,如此方能在应对局势时掌握主动,达成作战目标。
当听到毛主席说出那样的话语时,邓华内心满是兴奋之情。
没错,得抓住美军的弱点来与之对抗。虽说美军装备精良,可他们最惧怕联络被切断,陷入被包围的境地。那咱们就从侧翼展开迂回、渗透以及穿插行动,达成切断、分割并包围他们的目的,跟他们打近战、夜战。他发挥他的优势,咱们就施展咱们的优势嘛!如此看来,这便是咱们对付美军的有效办法啦。
毛主席见到邓华能如此快速地领会自己的作战思想,内心满是欢喜之情。邓华在领会作战思想方面的表现,让毛主席深感欣慰,那种能够迅速理解作战思路的能力,无疑使得毛主席在当时备感高兴。
随后,在边防军干部会议上,邓华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传达,着重指出我军务必要将近战、夜战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8月下旬的时候,朝鲜人民军来到了洛东江边,在这里同敌军展开了激烈战斗,而后双方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局势陷入僵持,谁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打破这种局面。
针对当时的这一状况,邓华会同洪学智等相关人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而后精心撰写并向中央呈交了一份报告。
在相关报告里,邓华明确地指出:
在看过这份报告之后,毛主席和党中央旋即作出重要决定,从中南军区调出第50军,令其火速开赴东北;同时,还从华北军区抽调所属的66军,使其奔赴朝鲜参与作战。
事实证明,邓华他们所做出的估计是准确无误的。
9月15日这一天,美军在朝鲜人民军的侧后方仁川实施登陆行动。登陆之后,美军迅速占领了汉城,如此一来,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的供应路线就被其切断了。
在那段时间里,毛主席以及相关的领导人们始终在就是否要开展抗美援朝一事进行反复的商讨与斟酌。这一重大决策关系着诸多方面,所以他们极为慎重,不断权衡其中的利弊,深入研讨到底该不该迈出抗美援朝这关键的一步。
毛主席认为,彼时朝鲜已然面临亡国的严峻危险。要知道,中朝两国乃近邻关系,就如同嘴唇与牙齿一般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一方若有难,另一方也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
虽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众人皆知,可新中国才刚成立,那时候可谓一穷二白,要跑到遥远的朝鲜去,和像美军这般强大的对手打仗,这谈何容易。基于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人是不赞同进行抗美援朝的。
10月4日这一天,毛主席下达了紧急命令,要求彭德怀即刻从西安动身,乘坐飞机赶赴北京。
在对相关情况充分了解之后,彭德怀明确表态,坚决拥护毛主席作出的抗美援朝这一极为英明的决策。同时,他也坚决遵循毛主席以及党中央下达的决定,毅然挑起了率领部队前往支援朝鲜人民军开展作战行动的重大责任。
针对这一情况,毛主席情绪十分激动,他紧紧地握住彭德怀的手,说道:
老彭,你这可是临危受命呐,真的特别感谢你!党和人民也都对你满是感激之情呢。你就放心地去吧,有你前往承担这份重任,我们心里可就踏实多啦,完全能够放下心来啦!
之后,党中央作出决定,任命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以及政治委员这两个重要职务。这一任命体现了党中央对彭德怀同志的高度信任,也开启了彭德怀同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带领志愿军英勇作战的重要征程。
邓华与彭德怀相识相知
邓华和彭德怀皆为共产党员,他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已有多年时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前,这两位在军事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人,却从未有过直接的接触往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设有副总司令这一重要职务,彭德怀担任着这一要职。与之相比,邓华当时在八路军中的职务为115师的一个团政委,两者在当时八路军的职务层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那段时期,虽说他俩是处于同一个系统当中的,可无奈职级方面差距实在太大了。而且那时候部队的分布极为分散,在这样的种种情况之下,他俩始终都没能得到相互接触的机会呢。
解放战争时期,有两人,其中一人于西北战场上同胡宗南展开激烈厮杀,而另一人呢,是跟着林彪在东北战场进行作战的,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连相互见上一面的机会都不曾有过。
在抗美援朝那段时期,因工作上的机缘,两人得以结识。彭德怀没过多久便察觉到,邓华是个知识渊博、头脑灵活的人,在考虑各类问题时极具眼光,而且想得十分周全,彭德怀也正因如此对邓华极为赏识。
在准备入朝作战之际,中央军委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那就是先安排两个军渡过江去。
然而,邓华在思考当时的局势时注意到,彼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然达到了42万人之多,其中越过三八线的兵力就有13万人。并且,他们不仅装备极为精良,还牢牢把控着制空权以及制海权。
对于这件事,彭德怀给予了高度的赞许。
就这样,彭德怀给中央和毛主席发去了电报,将相关事情进行了汇报。而毛主席对于所汇报之事所涉及的意见,同样也是持赞同态度的。
两日之后,邓华又一次对着前来检查出国进行战备相关情况的彭德怀讲出了这样的提议:
即便到了这样的情况,现有的兵力依然是不足的,没办法满足需求呢。所以呢,还得再调动一个军过来,让其承担起维护后方的重要职责才行,只有这样,后方的相关事宜才能得以妥善保障呢。
彭德怀认为这个意见很不错,于是又一次向中央进行了上报。
彭德怀的报告呈送至中央后,中央方面进行了审阅。之后,邓华所提出的建议再度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与采纳。
彭德怀因上述种种情况,对邓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基于这些,使得他改变了最初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的相关计划安排。
在这之前,彭德怀有着这样的打算,那就是以他从北京所带来的小型班子作为基础,从而来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然而,通过短暂的接触,彭德怀从所呈现出的直接工作成果当中,切实察觉到了邓华以及13兵团所具备的卓越能力。
就这样,彭德怀作出了决定,那就是以13兵团司令部作为基础,来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彭德怀稍稍停顿了一下,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望向邓华,而后用十分幽默的口吻说道:
“我如今已获任命成为司令啦,如此一来呢,你就不再担任司令一职喽。这样吧,安排你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
在那之后的第一次战役期间,邓华全力协助彭德怀展开指挥工作。在部队运动过程中巧妙设伏,给予美军沉重打击,成功歼灭敌军多达1.58万人。并且还一举击败了美军王牌军骑兵第一师的第一部,由此迎来首战的胜利,可谓战果辉煌。
在第二次战役期间,麦克阿瑟极为狂妄,竟吹嘘要在圣诞节之时结束战争。面对这般情形,邓华提出了“示弱诱敌”的策略,旨在把敌人引入到理想的作战场地,进而对其实施包围,最终将他们彻底打垮并予以歼灭。
彭德怀等人一致同意了这个意见,且该意见也获得了毛主席的批准。
就这样,我军采取边作战边往后撤的策略,有意引诱敌军不断深入我方区域,一步步将敌人引入到事先就已经精心设置好的如同口袋般的包围圈里。
趁敌人尚未站稳脚跟之际,我方果断抓住时机,以出其不意的作战策略发起猛烈攻击,成功将位于德川、宁远的南朝鲜的两个师全部歼灭,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联合国军”瞬间就被吓得够呛,除了美军的第24师还稍有动作外,其余的部队全都待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个个畏畏缩缩,完全没了此前的那股子劲头。
随后,彭德怀下达命令,要求志愿军将敌军南逃的道路牢牢堵住。在此之后,志愿军又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了第三次战役,进一步推动了战局的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实力与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在志愿军接连收获三次战役的胜利成果之后,本已着手进行部署安排,打算进入休整阶段。可没料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联合国军”竟出人意料地发起了进攻行动。如此一来,志愿军不得不中止休整计划,转而投入到第四次战役的防御作战当中。
鉴于当时志愿军装备方面的状况以及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要想赢得胜利,其过程不但极为艰难困苦,且必定是漫长的。在此情形下,彭德怀作出决定,动身返回北京,以便向毛主席及党中央详尽汇报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在即将离开之际,彭德怀把指挥志愿军与人民军作战的这一重大职责毫无保留地全部交付给了邓华。邓华呢,也的确没有让彭德怀失望,他以出色的表现,很好地担起了这份被赋予的信任,圆满地履行着所肩负的重任。
在那段时期,“联合国军”开展了分别以“屠夫行动”和“撕裂者行动”为代号的进攻作战。面对敌军来势汹汹的攻势,邓华肩负起指挥职责,率领志愿军以及人民军,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对敌军的进攻予以了有力阻击。
当彭德怀完成工作汇报后从北京启程返回志愿军总部之际,邓华已然成功指挥志愿军和人民军达成了预先设定的以空间来换取时间的这一目标任务。
邓华谦虚主动让贤
在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之际,第9、第19以及第3兵团先后入朝作战。此时邓华思索着,随着战事不断延续,往后各战区换班部队肯定还会接连前来,而在诸多部队首长当中,相较自身而言,资历更深厚的人也开始慢慢变多了起来。
并且,志司的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既广泛又极为复杂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自然也是需要几位能够得力相助的帮手才行。
从大局出发,同时也是为了凝聚众人,邓华在就餐之时,冷不丁地向彭德怀提出:“关于总部领导的岗位设置,是不是可以重新做一番安排?”
邓华有着让贤的想法,他希望陈赓能够专任志愿军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并且兼任第一副政委来协助彭德怀开展工作。同时安排宋时轮担任第二副司令,兼任九兵团相关职务。而邓华自己则甘愿担任第三副司令,兼任13兵团的相关工作。
彭德怀此次并未如往常那般接受邓华所提的这个提议。他说道:
我早就了解你啦,你这人呐,胆子大心思还细腻着呢,打起仗来可有一套。毛主席和军委派你到朝鲜来,那可真是选对人咯!咱们在一起共事这段时间,我瞅着你干得那叫一个出色!
讲完话之后,彭德怀便接着自顾自地继续低头吃起饭来,看那情形,压根就没有要和邓华去商量这事儿的想法,就那么一门心思地吃着饭,仿佛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不需要再与邓华探讨商议了一般。
彭德怀会有这样的反应,原因在于他认为邓华自入朝起便一直担任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之职,对志愿军的情况极为熟悉,若是突然变更座次的话,是不利于后续工作开展的。
并且,尽管彭德怀与邓华仅仅共事了短短数月的时间,可彭德怀已然察觉到邓华那极为出色的才能。彭德怀对此深信不疑,坚信邓华是完全有能力挑起这一重任的。
并且,邓华积极主动地提出让贤之举,这一行为着实令彭德怀深受感动。鉴于此,彭德怀婉拒了邓华所提出的请求。
彭德怀表示不同意后,邓华旋即以自身名义向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发出电报,把该提议进行了上报。
在知晓了相关事情之后,彭德怀马上亲自动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明确提出,希望邓华所担任的职位能够保持不变,而陈赓则出任第二副司令员一职,宋时轮出任第三副司令员一职。
最终,彭德怀所提出的提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认可。
邓华身上有着诸多谦逊以及不计个人得失的事例。像这样能体现他这些优秀品质的事情,并非仅有一两件,而是有很多很多,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经历当中,都可以看到邓华所展现出来的这种令人钦佩的品格表现。
在彭德怀因病回国之际,原本代理彭德怀主持相关工作的陈赓,没过多久也被调回国内了,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主持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方面的事宜。
就这样,邓华获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之职,并且同时兼任代政治委员这一职务。
然而,没过多久邓华就向毛主席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志司承担的任务极为繁重,这对全局有着重大影响,可我自感在才德、资历、身体等方面都难以匹配,挑这副担子实在吃力……为强化志司的领导力量,要是彭总无法回来,粟裕同志过来是很不错的选择,副总长一职陈赓同志完全能够胜任,工程学院则可另行安排他人。我到兵团去再磨砺一番,能积累些许前线经验,这对我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在第五次战役落下帷幕后不久,美军便提出了进行停战谈判的要求。
在1951年7月10日这一天,我方迅速与朝鲜方面共同组建起了谈判团,随后便在开城这个地方,同美韩方面正式开启了谈判进程。
然而,此次谈判中,美方压根就没展现出多少诚意来。他们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妄图在谈判桌上获取那些他们在战场上都无法得到的东西。
邓华当时正处于谈判之中,当得知相关消息后,他经过思索认为,在彼时那种特定的情形下,倘若我军贸然展开阵地攻坚作战的话,极有可能会对我方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于是,他赶忙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发去电报并提出建议:当下先不要开展战役层面的反击行动,而是要尽可能地展开战术反击,以此来让敌人陷入两难境地,使其既不敢贸然让谈判中断,也不敢对我军发起全面的进攻举动。
最终的结果充分表明,邓华所提出的这一建议极为出色。它成功地防止了有可能再次致使我军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让敌军根本无法从中占到任何一丝便宜,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
在朝鲜战场上,彭德怀与邓华因亲密无间的合作,从而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待战争结束回国之后,他们二人依旧彼此欣赏、惺惺相惜,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情谊在岁月流转中延续着。
1974年11月29日这一天,彭德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临终之际,彭德怀特意叮嘱家人,要将一个金质烟盒转送给邓华。而这个金质烟盒,其实早在多年之前,便是邓华赠予彭德怀的。
从那之后,邓华的身旁便一直有着这个烟盒的陪伴。直至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在其床头所留存的唯一物件,便是这个烟盒了……